2022河南教师招聘心理学模拟小考场

河南教师招聘网发布河南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包括河南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报名入口、成绩查询等。点击链接加入群聊【河南事业单位考试交流】:291256855一…

河南教师招聘网 微信公众号

河南人事考试网.jpg

河南教师招聘网发布河南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包括河南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报名入口、成绩查询等。

点击链接加入群聊【河南事业单位考试交流】:291256855

一、单项选择题

1.强调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他一种“完形”的是( )的学习理论。

A.格式塔学派

B.奥苏贝尔

C.建构主义

D.托尔曼

1.【答案】A。本题考查心理学流派的观点。格式塔心理学派苛勒提出完形顿悟说,认为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他一种“完形”。故本题选择A。

2.在西方心理学史上,被称为“第一势力”的是(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流派。以华生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也称第一势力),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第三势力是人本主义。故本题选A。

3.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 )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记忆力和注意力

C.想象力和思维力

D.情绪力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智力的核心。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故此题选择C。

4.万绿丛中一点红,体现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协同律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感知规律。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协同律、组合律、和活动律等。A项,强度律体现的是感知对象的强与弱的关系,这个强与弱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清晰感知;B项,差异律体现的是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感知效果越好;C项,活动律体现的是相对的静止和运动关系。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D项,协同律体现的是感知阶段口眼手的协调关系。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题干中红和绿之间有显著差异,更容易感知。因此答案是B。

5.先掌握哺乳动物后,再学习熊猫、狗等概念,这属于( )。

A.上位学习

B.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

D.下位学习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将知识的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A选项,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B选项,并列组合学习(又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C选项,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符号不仅仅限于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D选项,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题干中先学习概括程度较高的哺乳动物,再学习概括程度较低的熊猫、狗等,属于下位学习。因此答案是D。

6.小红用10分钟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然后读5分钟,这方法属于( )。

A.分散注意学习

B.滞后学习

C.过度学习

D.超前学习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过度学习。所谓的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小红背书10分钟,又读5分钟,这属于过度学习。因此答案为 C。

7.小皮平时成绩平平,想过年的时候得到好成绩得到家人的表扬,为此努力复习期末考试,结果进步不少,根据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小皮学习动机属于( )。

A.附属内驱力

B.学习期待

C.认知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分类。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A选项,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B选项,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去达到学习目标。C选项,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D选项,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题干中小皮为了得到家人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属于附属内驱力。因此答案是A。

8.某儿童认为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类认知结构称为( )。

A.顺应

B.同化

C.图式

D.适应

8.【答案】B。解析: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题干表明儿童没有改变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认为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因此是同化。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B。

9.玲玲特别喜欢老师以多媒体的形式教学,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学习知识,她感觉更容易接受。可见玲玲是一位( )。

A.视觉型学习者

B.听觉型学习者

C.动觉型学习者

D.触觉型学习者

9.【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认知方式。基于感知模式的学习风格分类,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动觉学习、触觉学习。

A选项,视觉型学习者,这类学习者对于视觉刺激较为敏感,习惯于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如景色、相貌、书籍、图片等。他们适合于自己看书和做笔记进行学习,而不适合于教师的讲授和灌输。

B选项,听觉型学习者,这类学习者较为偏重听觉刺激,他们对于语言、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较强,甚至喜欢一边学习,一边戴着耳机听音乐。当学习外语时,他们喜欢多听多说,而不太关心具体单词的拼写或者句型结构。

C选项,动觉型学习者,这类学习者身体力行参与到实践中时,学习效果最佳。当参与课堂活动、实地考察或角色扮演时,他们可以记住新的信息。

D选项,触觉型学习者,这类学习者参与到“动手”型的学习活动中时受益最多。他们热衷于操纵物体,乐于构建、修复、制作和整理东西。题干中玲玲喜欢多媒体形式教学,喜欢通过图片、视频学习,说明玲玲是一位视觉型学习者。因此,A选项正确。

综上分析,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A 选项。

10.林林回答问题时能快速说出“4+3=7",但被问到“7-3=?”时却难以回答。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林林的认知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A项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后期产生了客体永恒性。

B项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推的不可逆性、单维思维、思维不守恒。

C项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思维守恒、去自我中心、出现了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是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具体的经验。

D项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超越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具有假设演绎思维。

题干中的林林能快速说出“4+3=7”,但不知道“7-3=?”,说明林林的思维不可逆,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故选择B。

二、论述题

1.心理学上的学习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并非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课堂上的学习,请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是如何使个体行为或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的。

1.【参考答案】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产生学习的原因可能有:

(1)不断的练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表明,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的过程,行为的塑造依靠强化即可完成,得不到强化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则会消退。它强调改变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塑造个体的行为。

(2)主动的构建。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客观的知识是不存在的,知识的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情境等因素有关。因而,教学并不是将知识放入学习者的头脑,而是要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新的知识。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美德、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进而可以引导学生产生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

2.请谈谈教师应如何利用说服性沟通对学生进行态度教育?

2.【参考答案】

在实际教育情境中,教师常常通过言语说服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这种方法又称为说服性沟通法。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对其原来态度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论据,使学生获得与教师要求的态度有关的事实和信息,或深化已有态度,或形成新的态度,或改变原来的态度。有效的说服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选择证据

霍夫兰等经研究认为,单面证据即只提供单方面的证据(如正面证据)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以及原来持赞同态度的人更为有效,而双面证据(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据)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以及原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更为有效。因此在态度教学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说服时应主要提供正面证据,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论据。此外,如果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学生未产生相反观点,这时,教师只提出正面观点和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肯定态度。对于学生本来就反对的观点,教师则应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据,这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从而容易改变态度。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说服任务是要解决当务之急,只提出正面证据比较有效;若说服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则提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据比较有效。

(2)情理服人

教师在说服时,要么以理服人,要么以情动人。20 世纪 50 年代,哈特曼的研究告诉我们:说服内容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立即见效,但其影响不能保持长久;说服内容的理智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产生长期的效果。在具体说服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成熟水平。例如,教师如果期望低年级的学生改变态度,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较易见效。对于一般的学生,在开始说服时,加强情感渲染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可以运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说服效果会长久一些。另外,也可利用学生的情感需要来引起其产生各种情绪反应。如果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将情绪反应与明确的指示结合起来,对学生态度的改变可能会更有效。

(3)逐渐缩小态度差距

学生原有态度与教师要求的态度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一距离是影响态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有效改变学生的态度,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原有态度,估计它与要求的态度之间的距离。如果两者悬殊太大,则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采取逐步提高要求的方法来渐渐缩小两种态度之间的差距。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山东教师招聘网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山东教师招聘网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山东教师招聘网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河南人事考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rsw.com/?id=28089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